首页 > 最新动态 > 资讯丨镇域经济发展:我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与引擎
最新动态
资讯丨镇域经济发展:我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与引擎
2025-08-221

镇域经济发展:我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与引擎


宋葛龙


在探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范式时,不可忽视镇域经济所承载的战略意义。作为连接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的枢纽,乡镇单元既是产业布局的空间载体,更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正所谓“郡县治,天下安;乡镇兴,县域强”。在我国经济版图上,镇域经济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纽带,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造力。


根据党的二十大部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从“镇域强则县域强、镇业兴则县业兴、镇人聚则县人聚、镇民富则县民富、镇居美则县居美”5个维度,结合全国各地的生动实践,探索镇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镇域强则县域强


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本质上取决于其下辖镇域单元的发展密度(县城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镇),众多实例有力地证明了“镇域强则县域强”这一观点。以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区前10的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其2024年5 45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中,7个镇(第十一名盛泽、第二十七名同里、第三十名黎里、第一百八十三名平望、第二百三十八名震泽、第二百五十九名七都、第三百五十一名桃源)贡献率超过90%。有关资料显示,盛泽镇以单镇实现工业产值895.97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690亿元),位列全国500强镇前列;同里、黎里、平望、震泽、七都、桃源也名列前茅。这种“多核驱动”的发展模式,验证了镇域经济体量与县域发展能级的正相关关系。


再看西部,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的案例同样具有典型性。该镇依托眉山高新区、甘眉工业园区等4个产业园区,2024年实现GDP77.3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11.9%。属地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296.1亿元,形成“以镇托园、以园强县”的发展范式,产业园区对整个东坡区的物流产业、餐饮消费、房地产市场均有显著的带动作用。这些实证表明,当镇域经济体形成规模效应时,将显著提升县域经济的增长韧性。


由此可见,要实现县域经济的强大,必须高度重视镇域经济的发展。继续加大对镇域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安排方面,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镇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镇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与升级等项目;在土地政策方面,优先保障镇域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镇域经济发展拓展空间。


同时,在改革方面,要积极探索深化经济发达镇(大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解决不少经济发达镇(大镇)面临的权责不对等的问题。包括:赋权明责,强化基层政府功能,紧扣“扩权放权”关键,由县市区将乡镇急需且能够有效承接的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经济发达镇(大镇);理顺财政,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要求,在清晰界定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政府间收入划分和转移支付结构,推动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优化机构,聚焦乡镇主要职能,加强派驻机构管理,构建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



二、镇业兴则县业兴


镇域特色产业对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可通过产业关联效应理论得到解释。产业关联效应理论指出,某一产业的发展会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镇域特色产业凭借这种关联效应,使得县域内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仍以江苏吴江盛泽镇举例,恒力集团(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第八十一位)与盛虹集团(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第一百七十一位)形成的“双龙头企业矩阵”,带动当地构建起包含炼油石化原料制备、纺丝织造、印染后整理、服装制造的完整纺织产业链。这种垂直一体化模式使该镇纺织产业基本可以实现本地配套,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这些龙头企业不仅在规模上占据优势,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如吴江震泽镇在丝绸产业方面独具特色,其精湛的丝绸制作工艺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资源集聚,推动了丝绸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今震泽镇的丝绸产品畅销国内外,成为地域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同属吴江区的七都镇则以“光电缆之都”闻名全国,位于七都镇的亨通集团,光纤产品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70%,连续多年保持行业龙头地位。在亨通带动下,七都镇2024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达1?028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84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80%。


放眼全国,这一规律同样清晰可见。福建光泽县鸾凤镇80年代的1家个体养鸡场圣农,通过多年来持续发展,围绕打造“全球最完整白羽肉鸡产业链”,不仅打破欧美对白羽肉鸡种源的垄断,而且实现肉鸡年产能近8亿羽,成为亚洲最大的白羽肉鸡全产业链企业,支撑起县域经济和县城就业(据介绍,光泽县每3个劳动力,就有1个在圣农上班)。广东东莞茶山镇围绕“中国食品名镇”,推动食品工业集群化发展,拥有食品饮料生产及配套企业超100家,代表企业包括百利食品、雀巢美极、嘉顿等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产品涉及2?000多个品种。


这些实践无不印证:镇域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核心支撑单元,其发展质量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实现县域产业的振兴,要立足各镇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一镇一业”升级版,通过“一镇一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一方面,每个镇可以聚焦1~2个主导产业,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品牌建设,挖掘各镇产业背后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同时,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物流配送等全方位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这里强调,镇域经济要注重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地、片面地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只是城市的事情。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这里面,比如盛泽镇的“上久楷”宋锦就是典型代表。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诸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这里面,广东佛山、东莞不少镇就是典型案例。三是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比如,上海浦东新区的不少街镇,就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方面走在前列了。



三、镇人聚则县人聚


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镇域对人口的集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县域的人口规模与结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部分经济强镇人口集聚效应显著,常住人口超10万的特大镇数量有所增加,这些镇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镇域常住人口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幅增长。镇域人口的增长,不仅提升了自身劳动力规模,为产业升级注入活力,而且在县域人口结构中占比不断攀升,改变了县域人口分布格局,促使县域劳动力市场更加活跃,消费市场规模得以扩张。以山东省费县探沂镇为例,探沂镇是典型的人口集聚型城镇,近年来围绕打造形成“北方木都”,大力发展木业,目前拥有1.4万余家木业企业,板材产量占全国11%,人造板出口约占全国总出口量的15%。庞大的木业产业和发达的商贸物流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前来探沂就业创业,目前户籍人口与外来务工人员各达12万。人口的集聚不仅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还带动了消费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


为持续增强镇域对人口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应大力推动镇域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通过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吸引各类企业入驻,提供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满足不同层次人口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加大对镇域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产业园区的承载能力和配套条件,提高城镇的宜居性。在公共服务方面,优化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建设优质的学校和医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公办学位,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此外,还应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诚信、包容的人文环境,让本地人和外地人都愿意留在镇域发展,进而推动县域人口的合理集聚与优化布局。



四、镇民富则县民富


镇域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富民。学术研究表明,镇域特色产业集群对居民增收具有显著拉动效应,当镇域形成特色农业、制造业或文旅产业集群时,可通过“就业吸纳+产业增值+要素溢价”三重机制提升居民收入。例如,特色农产品加工类产业通过延长产业链,使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50%,带动农户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增长。同时,产业带来人口在镇域集聚,提高农民租房收入等财产性收入。如,福建光泽县通过白羽鸡产业链创新“联村经济”模式,在8个乡镇实施产业加工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参与无骨鸡爪、肉串加工,带动村集体增收。再如,四川三台县芦溪镇,村民一边通过打理自家的麦冬地,一边再到镇上企业兼职,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同时,实现农民收入不比城里少,正是镇域经济普惠性的真实写照。


镇域民富的本质是通过空间重构与制度创新,将乡土资源转化为普惠性发展能力。因此,应建好联农带农机制,在实现镇域、县域富民产业可持续发展壮大的同时,增强农民主体性。既要看到富民是县域产业的底色,把联农带农作为镇域、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也要看到镇域、县域内的劳动力潜在优势,积极引进发展劳动密集型、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实现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化。近年来,我国很多县在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方面卓有成效,比如,一些县把乡村文化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一些县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贸易和代加工产业。特别是,一些县引导本地居民结合庭院经济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在全县各乡镇选择庭院经济示范村、户,鼓励其在自家农房前后院建设竹制篱笆、葡萄架子,在前后院闲置土地内种植兼具实用性、特色性、观赏性的林果品种。这些庭院农产品不仅为民居村貌增加了点缀,也丰富了乡村居民的食物选择,降低了其生活成本,激活了其持续维护乡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强化了县域富民产业的联农带农属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五、镇居美则县居美


镇域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不仅关系到镇域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县域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新时期,发展镇域经济要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能源资源则能源资源(能源资源富集镇)、宜生态则生态、宜文旅则文旅,宜边境则边境(边境镇)、宜都市圈则都市圈(大城市周边镇)……,不能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老路,应坚持集聚发展、绿色发展的新模式,统筹产业兴和环境美,让宜居环境成为镇域标配。如,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河道治理、垃圾处理、污水整治等工作,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同时,注重乡村文化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川西特色的乡村院落和文化景观,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品位。友爱镇以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宜居的乡村风貌成为人们向往的生活之地。友爱镇的成功实践,使得郫都区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极大提升,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投资者前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实现镇居美带动县居美的美好愿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对镇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等环保设施,提高污染物处理能力。加强对镇域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在乡村建设方面,注重规划引领,结合当地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持续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农房风貌改造等工作,提升农村居住品质。同时,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让镇域成为美丽县域的亮丽名片。


当站在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7%的历史节点回望,镇域经济作为联通城乡的关键纽带,其发展对于县域经济的全面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3年7月,笔者在“2023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题,就县域经济发展提出5条建议:一是经济要强劲,二是产业要韧劲,三是改革要闯劲,四是干部要起劲,五是谋划部署要有后劲。这里,还是5点建议:“镇域强、镇业兴、镇人聚、镇民富、镇居美”。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镇域经济的发展,随着一批产值十亿、百亿乃至千亿元规模镇的次第崛起,一定能够有力地推动县域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在实际工作中,应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坚守底色、突出特色、擦亮亮色(底色是基础,特色是差异化路径,亮色是成果展现。比如,制造业是底色,数字化转型是特色,绿色工厂成为亮色),加大政策支持、体制创新、资源投入力度,激发镇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让镇域经济成为县域腾飞的强大引擎,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出积极贡献。


(宋葛龙,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选自《宏观经济管理》2025年第7期)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