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资讯| 上半年区域经济格局大洗牌,如何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胜出?
最新动态
资讯| 上半年区域经济格局大洗牌,如何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胜出?
2025-08-251

上半年全国前30强城市:区域经济格局大洗牌

日前,随着各地相继发布经济运行数据,2025年上半年城市地区生产总值30强排行榜出炉。这30强经济总量达到约286143亿元,占2025年上半年全国经济总量660536亿元的43.3%,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经济增长“领头雁阵


微信图片_20250822164226_113.png

制表:季晓莉

    

数据显示,30强城市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上态势,但格局迎来“大洗牌。南通上升5位,成为“黑马;烟台以6.4%的实际增长率位居30强城市增速第一名;合肥增速领跑长三角万亿城市。

    

而在增速排行榜的另一端,广州、佛山等城市则面临增长压力。



头部格局:

沪京深“铁三角稳固,中西部城市崛起


    

今年上半年,上海、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携手突破2.5万亿元,继续领跑全国。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满载集装箱的巨轮缓缓离港。上半年,上海以26222.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稳居30强榜首,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突破1800亿元。这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硬核实力,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经贸环境中展现出强劲韧性。

    

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内,科技研发人员正在攻关量子计算技术。上半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达25029.2亿元,与上海的差距缩小至不到1200亿元。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超42%,中关村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6.8%,创新引擎持续轰鸣。


image (1).jpg

参观者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参观展出的人形机器人产品(6月20日摄)。

    

深圳南山区,比亚迪新一代电动汽车驶下智能化生产线。这座创新之都以18322.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位居30强第三,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高达41.5%。华为、腾讯等巨头构建的“创新矩阵,成为其抵御外部冲击的护城河

    

真正的变局出现在“第四城争夺战。今年上半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29.6亿元,广州为15081亿元,相比2024年,差距缩小到848亿元。

    

重庆凭借成渝双城经济圈政策红利,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8%,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开行量增长40%,带动外贸进出口突破4000亿元。在重庆两江新区,满载新能源汽车的列车鸣笛启程,沿着西部陆海新通道驶向东南亚市场。上半年,这里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5%,占全市汽车产量比重突破35%。

    

反观广州,尽管商贸业基础雄厚,但工业投资增速5.2%低于重庆近4个百分点。在广州开发区,传统燃油车生产线工人感受到了转型的阵痛--工厂正在减产,但隔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车间却忙得热火朝天。

    

苏州作为“全国最强地级市,以13002.4亿元稳居30强第六位。先进制造业是其核心引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3192.1亿元、同比增长6.6%,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6%,彰显强大的产业竞争力。这座城市既非直辖市也非省会,却凭借1.7万家外资企业和全国首个超4万亿工业产值城市,书写了“园区经济的传奇。

    

紧随其后的是成都与杭州这对省会城市“双子星分别以12108.2亿元与11303亿元,排在第七、第八位。成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助力经济高质量增长。杭州以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见长,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长期保持高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居规模以上服务业首位,以宇树科技、强脑科技、云深处等为代表的一批杭州科技新锐企业火爆出圈。

    

面对杭州日益扩大的领先优势,武汉要“保九争八仍需继续努力。今年上半年,武汉以10592.8亿元的经济总量,排在第九位。在武汉光谷,华星光电的柔性屏生产线24小时运转。这座中部重镇上半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同比激增219.8%,折射出内需市场的强劲反弹。

    

排在第十位的是南京,经济总量达到9179.18亿元。自2020年南京首次赶超天津、跻身第10城以来,最初的竞争者是天津,而最新的竞争者则是宁波和青岛。目前,宁波已经居第11位,距离南京只有一步之遥。南京9179.2亿元与宁波8861亿元的差距为约318亿元。宁波凭借港口外贸和强大制造业优势,持续追赶。


微信图片_20250822164334_114.png

目前,由中铁建工承建的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南通站站房施工正有序推进。图为中铁建工工人在施工现场指挥塔吊作业。新华社

    

天津则与青岛展开北方第二城之争。今年上半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为8706.6亿元,青岛则为8587.3亿元,差距从2024年的1305亿元缩小至约120亿元。两城经济增速虽同为5.3%,但青岛凭借强劲的工业增长,支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而天津只有5.1%。天津传统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增长乏力,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下降。



中后部排名“大洗牌

南通成“黑马,合肥领跑长三角


    

综合今年上半年与2024年30强城市榜单排名,从上海到郑州,前16个城市的位次保持不变。但在16位之后,区域排名格局“大洗牌,有10多座城市排位出现了变动。经济总量处于6000亿~8000亿元内的无锡、长沙、郑州、济南、南通、福州、合肥、佛山、西安、泉州、东莞竞争激烈。其中,济南从第18位上升到第17位;南通从第23位上升到第18位,成为上升“黑马;烟台从第26位上升到第25位;温州从第28位上升到27位;大连从第30位上升到第28位。

    

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正在成为城市进位的关键变量。

    

例如,无锡以7735.2亿元的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十四,工业贡献功不可没。上半年,无锡前十大工业行业增加值同比全部正增长,其中电子行业同比增长16.0%,集成电路圆片、传感器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0.7%、40.4%。

    

而济南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0.7%、33.1%、8.1%。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5.0%,表现亮眼。

    

南通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21.2%)、铁路船舶(20.0%)、计算机通信制造业(15.7%)都实现了两位数的较快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个百分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加值增长9.5%。随着一批文体旅商活动的带动以及"苏超"赛事的接续影响,限额以上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0.2%和14.0%。

    

今年上半年,多座城市之间的经济总量差距不足百亿元,如济南以约93亿元的优势领先南通,南通以约25亿元的优势领先福州,福州以约41亿元的优势领先合肥,佛山仅以近9亿元的微弱优势领先西安,而西安与泉州之间的差距更是不足2亿元。未来30强城市排位中中后段排名反复易位、交替领跑将成为常态。

    

从经济增速的角度看,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增速为5.3%,而烟台的经济增速是跑赢全国经济增速的17座城市中的第一名,达到6.4%。作为2023年新晋万亿城市,烟台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开展先进制造业企业倍增发展计划,依托石油化工和电子制造等产业实现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4%,增速居山东省第一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迅猛,带动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7%,彰显出烟台先进制造业的强劲发展动能。


image (2).jpg

8月1日,超大尺寸海上风电叶片从山东港口烟台港蓬莱港区起运(无人机照片)。

    

而合肥上半年的经济增速则领跑长三角万亿城市,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1%,连续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1.8%,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8%和20.4%,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个百分点。同时,出口1422.4亿元、增长22.1%,增幅连续6个月居长三角万亿城市首位。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比80%,锂电池出口增速达114.7%,成为外贸增长新引擎。

    

30强中,南京、天津、青岛、无锡4市经济同比增速与全国持平,佛山(2.3%)、广州(3.8%)、东莞(4.8%)经济承压,同比增速不足5%。

    

而前30强中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下降的有福州、合肥、泉州、常州、唐山、徐州。徐州是上半年经济30强城市的“守门员



区域差异:

30强的“强省会效应和南北分化


    

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30强城市中,北方有10城,按地区生产总值高低排序依次为北京、天津、青岛、郑州、济南、西安、烟台、大连、唐山、徐州,其余20城均属南方。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22席,中部地区占4席,西部地区占3席,东北地区1席。中西部地区上榜城市依次为重庆、成都、武汉、长沙、郑州、合肥、西安。可以看出,除重庆为直辖市外,其余6市均为省会城市,且均为“强省会,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较大,资源向省会倾斜。这6个城市各自在本省的首位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成都(37.9%)、西安(37.8%)、武汉(35.7%)、长沙(29.2%)、合肥(25.3%)、郑州(23.1%)。

    

有观点认为,中西部地区省份实施“强省会战略,有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避免人才和资源流失。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高,意味着各方面资源更加集中,辐射带动能力更强,社会分工也更加细致和高效。效率的提高,将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但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过高,会对周边城市产生“虹吸效应,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万亿元冲刺:

温州徐州大连“临门一脚


    

2024年,温州、徐州、大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9700亿元、9537.1亿元、9516.9亿元,成为距离万亿目标最近的“种子选手。2025年上半年,这三市的增速均超全国水平。

    

在温州乐清电气产业园,正泰集团的新能源生产线满负荷运转。2025年上半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达4831.9亿元,同比增长6%。上半年,温州优势产业筑峰强链,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同比分别增长25.1%、20%、13.8%,三大行业合力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个百分点。这座民营经济标杆城市将今年定为“冲刺万亿关键年,凭借鞋服、电气、汽摩配三大千亿集群,有望成为浙江第三座“万亿之城

    

徐州经开区,徐工集团的电动挖掘机正在装车发往欧洲。上半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4509.3亿元,增速6.2%,在这3座城市中最高。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代表,上半年,徐州工业平稳增长,装备制造业拉动有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列统的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6个增加值实现正增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4%,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3.9个百分点。徐州投资同样表现亮眼。上半年,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7.6%,制造业投资增长16.2%、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0.2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投资分别增长57.7%、44.5%、109.1%。

    

大连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47亿元,增速6%。作为工业强市,大连工业表现亮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比2024年同期高了7.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幅达到16.9%,其中铁路船舶行业更是猛涨52.3%,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达到20.1%。

    

这三座城市均在2025年初明确提出冲击万亿城市,但谁将率先撞线,仍要看下半年表现。



透视:什么力量在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版图

    

中国城市格局正面临巨大的洗牌效应,是什么力量在改变这一“棋局

    

首先,专业化集聚降低了创新成本,产业集聚效应在苏州、合肥等城市表现显著。苏州通过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吸引外资企业超1.7万家;合肥打造"芯屏汽合"产业链,平板显示产业增长30.8%。

    

其次,“核心-边缘结构加剧了南北失衡。30强城市东部占22席,中西部7席;北方研发投入强度(2.1%)仅为东部(3.8%)的55%。南方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越来越高,而大多数北方城市仍被传统产业锁定。

    

再次,“梯度转移陷阱困住了东莞、佛山这样的城市。东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2022~2023年连续负增长,佛山泛家居产业正在遭受房地产行业下行的冲击。当低成本优势消退,传统制造业城市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困境。

    

今年上半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7%。在三大支柱产业中,汽车制造业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继续承压,增加值同比下降5.7%。而佛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建材、家具、家电产业与房地产深度捆绑,仍在经历深度调整。

    

最后,创新驱动成为破局关键。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5%,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达28.1%。北京的数字经济、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成都的人工智能产业,均通过知识溢出效应重塑竞争优势。


image (3).jpg

6月25日,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在进行舞蹈表演。

    

有专家认为,大体量城市的高增速与新质生产力引领,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的深度变革期。这一趋势不仅重塑城市竞争力,也为全球产业链重构提供新的思路。未来需通过深化改革与强化区域协同,进一步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潜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在城市“竞逐的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龙头企业的带动,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真正的胜者始终属于那些在产业变革浪潮中勇立潮头的创新者。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季晓莉


如何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胜出

  

?季晓莉 

  

每过一段时间,全国经济总量前30强城市的排名“争霸”赛总会吸引众人的目光。有城市进步,便会有城市相对退步。对于进步的城市,笔者的建议是需要巩固优势、防止自满,例如南通、烟台等城市应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产业链配套,避免因短期成绩而放松长期战略。而失速的城市则需要加快转型步伐,例如广州、佛山和东莞等城市。


对于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城市政府可以制定清晰的产业升级规划和负面清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的产业目录。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提供税收优惠和土地政策倾斜,引导资源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大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共建产学研平台,全面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从“制造”迈向“智造”;同时鼓励“制造业服务化”,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绿色低碳塑造为产业的新竞争力。


转型升级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人才的升级。城市政府需要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领军人才和高技术工匠,并推动本地院校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契合产业需求的实战型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同时,保障产业升级所需的土地、资金等要素向优质项目高效聚集;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上下游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的特色产业集群,降低创新成本和物流成本,形成知识外溢和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广州已经在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车产量占汽车产量的比重提升3.7个百分点,汽车零部件制造投资同比增长48.4%。


培育新的增长点也很重要,像佛山、东莞等城市需要减少对房地产相关产业的依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佛山近年来确实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但其已经充分意识到问题所在,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已蕴含着新增长点的种子和突破口。佛山培育新增长点,需紧扣“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两条主线。


佛山经济的根基在传统制造业,其升级是稳定基本盘的关键。佛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深度应用尤其是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仍有空间,特别是在生产流程优化、预测性维护、个性化定制等场景方面,可借鉴西樵镇启动AI数智服务平台、共建佛山市人工智能孵化创新基地(纺织)的做法,在更多行业建设垂直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AI赋能中心。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佛山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但不宜全面铺开,应结合自身基础精准选择细分领域,例如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等领域发挥现有产业集群效应,在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依托龙头企业延伸医疗健康链。佛山缺乏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其短板所在,需更积极引入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特别注重降低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进行成果转化的风险和成本。可以借鉴禅城区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启航、领航产业基金的“1+1”产业基金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速不够理想的城市还可以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借鉴顺德组织家电、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带企业以“顺德军团”形式参展跨境电商交易会的模式,推动更多优势产业带借助跨境电商直达全球消费者,培育自主品牌,提升附加值。地方政府需在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优化跨境服务等方面持续赋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全球智力资源,吸引外资企业在城市设立研发机构和高端制造基地。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只要找准方向,久久为功,目前看起来增速有所下滑的城市,未来有望在转型升级中重塑竞争力。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